|
文章詳情
2024年土壤與地下水風險防控與生態修復技術交流大會在廈門舉行發表時間:2024-07-25 16:31來源:中國環境APP 2024年土壤與地下水風險防控與生態修復技術交流大會在廈門舉行 2024年7月22-23日,由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國際生態經濟學會(籌)主辦的“2024年土壤與地下水風險防控與生態修復技術交流大會”在廈門順利舉行。大會以“加強科技支撐健全保障體系,建設美麗健康中國”為主題。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教學副院長趙林主持會議并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介紹了出席會議的嘉賓,包括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鴻志、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二級研究員張發旺、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王占生、生態環境部原土壤生態環境司一級巡視員陳永清、旱區生態水文與災害防治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鵬、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發與評估部主任劉鋒平等。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 教學副院長 趙林 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鴻志博士代表協會向全體參會專家和代表表達感謝。她介紹道,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前身為2007年創建的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后隨社團改革于2015年10月在北京注冊并更名為北京市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協會積極踐行“做促進綠色生態經濟國際金橋”的宗旨,堅持以實際行動提升生態經濟、碳經濟、新自然經濟等產業發展,推動生態、環保、雙碳、生物多樣性等技術工程的運用和示范;積極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廣泛開展工商界可持續市場的交流與合作,為社會各界搭建國際化、專業化、高端化的交流合作平臺。現任會長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吳豐昌院士,學術與專家委員會主席是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業務范圍覆蓋碳中和、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和鄉村振興等。會員單位以央國企和上市企業為主。希望通過此次大會,在美麗中國地下水和土壤的示范市以及生態毒性的監控能力等方面大踏步往前,把中國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示范、監測和評估和真正的治理做到實處。今年我們也在綠色產品上加大力度,集中力量推進可持續發展產品、監測技術及治理技術。
隨后,進入特邀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二級研究員張發旺作了題為‘酸性礦坑水“景觀”表征與成因“真觀”之探’的報告。他從景觀特征及分析、真觀分析及模式、基于“景觀-真觀”研究的水污染防治新論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匯報。他認為景觀是表征,真觀是成因和歸趨,而酸性礦坑水治理的根本是借真觀的演化的力,選擇適宜的物化生的手段,使景觀與生態和諧,即達到治理目的,而非只考慮各項指標。張院士用景觀和真觀描述來揭示酸性礦坑水的形成,解讀了真觀背后科學的機理,把美學與科學完美結合。同時其團隊還根據不同礦坑水成分特點,提出分類防治、以廢治廢、資源化利用等多種治理辦法。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二級研究員張發旺 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王占生作了題為“成品油泄漏場地修復技術與案例”的報告。他主要從成品油泄露的場地污染特點、場地污染調查與修復技術、修復實踐3個層面交流其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他深入分析了有關場地調查技術和修復技術,重點強調要高度重視油品污染場地的安全問題,如已經停產場地在在修復過程中依然會有油氣揮發。他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更新換代,即將面臨小型加油站、油庫等不斷被廢棄關停的問題,成品油防止泄漏以及關停后場地修復今后應被加強關注。
大會下半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張發旺院士主持。生態環境部原土壤生態環境司一級巡視員陳永清司長作了題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及行業發展前景”的報告。報告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工作進展,二是主要任務及攻堅難題,三是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他強調要做好強化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布局引導,深化環境底線;強化環境管理,壓實主體責任;強化源頭防控,防滲漏缺乏成效,探索開展試點示范;強化部門協同,強化形成監管合力。最后他對土壤和地下水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做了深度分析,一是土壤和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會極大地助力經濟動能的持續增強;二是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修復將成為新型快速的發展領域;三是新模式創新和發展逐步加速;四是市場的規模會日益擴大。他認為,“十四五”階段雙碳戰略、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等是時代主題,也是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時期,要看到市場剛需釋放和利好政策加持的趨勢,堅定信心,攜手同步,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作出貢獻。 生態環境部原土壤生態環境司一級巡視員 陳永清 旱區生態水文與災害防治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鵬作了題為“黃土高原流域水沙調控及其資源化利用”的報告。主要就黃河流域水沙變化與水土保持、淤地壩分布及攔沙蓄水作用、流域水沙資源化利用3個方面詳細分析,并提出其關于淤地壩發展的思考與建議。他指出黃河的水量變化仍不穩定,近60年黃土高原降水總量呈非顯著性減少趨勢,多年暴雨量空間分布從西北向東南逐步增多。新時代黃河治理需建立全面的認識,建立現代化的體系,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以生態理念協同加強淤地壩建設開發利用。同時統一地表與地下治理,將草地、濕地、梯田等與污染物削減措施科學配置,創新水土流失和農業非點源污染協同治理的新途徑。他認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才能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旱區生態水文與災害防治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鵬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發與評估部主任劉鋒平作了題為“美麗園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大工程全過程管理實踐”的報告。報告分為四個部分:一是美麗園區建設總體要求、二是美麗園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大工程、三是美麗園區建設案例與實踐、四是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他強調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全方位提升包括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鄉村的建設。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載體。他講到美麗中國的國家戰略需求、環境管理重點及重大工程的工作目標及相關政策依據。對廣西某園區的進行案例分析,并在最后對園區數字化、保障措施、美麗園區建設的全面性這幾大方面指出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此外,大會除主會場主旨報告外,還安排了建設用地與工業園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監測預警、風險管控及修復專題;石油石化行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污染土壤風險管控與安全再利用;污染場地風險管控及低碳修復;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與修復技術;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監測與預警關鍵技術;土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識別、運移、溯源及修復技術研究;土壤及地下水環境風險防控重大工程全過程管理與實踐;地表一土壤一地下水跨介質污染溯源模擬與協同修復;微生物過程與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礦山酸性水防控與礦區生態修復;流域水土保持與高質量發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與修復關鍵技術;區域地下水環境時空演化及其主要驅動因素;14個議題共計16場議題分會場。這些論壇的設置進一步豐富了會議內容,促進了更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技術探討。 本次大會為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專業綜合的交流平臺以及多元化的合作機會,各位專家的報告涵蓋了該領域的多個重要方面,為推動我國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議。會議的成功召開將對我國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保護的創新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為進一步健全保障體系、構建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注入新的動力。未來,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夠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技術的提升,探索出更多環保治理修復改善的新路徑,為保護、改善土壤與地下水及生態平衡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希望更多的科研力量和社會資源能夠投入到土壤與地下水生態保護事業中來,共同維護我們的生態平衡、推動美麗健康中國建設。 本次會議包括開幕式、特邀主旨報告及16個議題分會場、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治理科技成果轉化交流會活動等。會議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以及資深企業家出席開幕式致辭并進行特邀主旨報告。三百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文章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