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詳情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一周年回眸,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發表時間:2024-07-25 16:17來源:中國環境報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一周年回眸,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一年來,全國各地牢記囑托,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神州大地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美麗山川呈現勃勃生機。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今年5月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彩鹮現身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系保護區首次記錄到彩鹮,也是海口首次。同樣到來的,還有80多只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的黃胸鹀,刷新了該種群在海口的數量紀錄。 新物種頻頻現身,“老朋友”繁衍壯大……近年來,海口物種多樣性成績單不斷刷新,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成效的最好見證。 萬物競自由,神州大地像這樣的保護成效還有很多很多,從中可以看出我國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邁出堅實步伐。 一年來,加快完善政策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 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重點任務。同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更新發布,明確了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并圍繞四大優先領域部署了27個優先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年來,持續推進保護地體系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成為諸多野生動物的家園。 發布第一批789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和1140處候鳥遷徙通道重要棲息地,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得到有效保護。 一年來,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舉措,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 啟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編制相關實施方案;推動瀕危物種野外種群復壯,全鏈條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構建完備監測體系;全方位推進生態狀況評估和保護修復成效評估。 評估顯示,中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并不斷優化,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優良等級面積占比達到43%以上,首次超過低差等級比例。全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30%以上。 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 曾經,祁連山、秦嶺曝出的生態破壞問題,給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一度留下了“瘡疤”。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年來,破壞生態行為禁而未絕,凸顯了生態保護修復離不開強有力的外部監管。 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門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切實履行“指導協調和監督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職責,取得積極成效。 ——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為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重點區域”。2023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中科院完成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并發布結果,全面系統掌握近5年全國以及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生態狀況及變化情況。針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開展動態監測和評估。 ——強化監督執法,加大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力度。 2024年,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動真碰硬,查實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通報28個典型案例,相關整改工作正在扎實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連續第七年開展“綠盾”行動,5000多個生態破壞重點問題被發現及查處。 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雙月度遙感監測,主動發現人為破壞活動的遙感監測能力不斷提升。 ——加強部門和區域協作,推動區域生態整體性保護。 共抓大保護,關鍵在“共”字。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指導陜西等7省市簽署合作備忘錄,為確保秦嶺的生態涵養功能,實現“一庫凈水永續北送”提供了保障。 守護生態安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一系列制度舉措扎實推進、有力護航,美麗中國的生態根基進一步被夯實。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又是一年盛夏。千畝檇李正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桃源村,醞釀一場甜蜜的事業。當地借助這顆“穿越千年”的果子,改造提升村莊環境,打造新型業態,發展農文旅融合,探索出了一條“兩山”轉化的實踐路徑。 像檇李這樣“一個果子美了一方水土,富了一方百姓”的生動故事,印證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一年來,全國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方面,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使之能持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示范引領,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2023年,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出爐,至此,累計推出的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借鑒。 強化示范建設動態管理,確保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質量與成效,修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市)建設指標》《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縣)建設指標》《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 ——創新賦能,探索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甘肅張掖發展生態旅游、種植養殖多樣化經營,實現凈收益7450萬元;山東日照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產業建設反哺周邊群眾,帶動增收;江西永修深入挖掘濕地候鳥資源稟賦,探索出了一條以“候鳥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各地走綠色路,吃生態飯,在“好風景”里奔向“好前景”。 ——完善機制,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法律,自此,青山有“價”,綠水含“金”,生態保護主體的獲得感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強支撐。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隨著我國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文章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推薦閱讀: ? |